咨询热线 

400-123-4567

主页 > bifa必发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财经》柳书琪:在墨西哥永远有做不完的采访 |稿件复盘
日期:2024年08月28日    来源:网络

  21天,两位女性记者深入墨西哥,走访了墨西哥城、克雷塔罗、莱昂、瓜达拉哈拉、蒙特雷、蒂华纳和华雷斯七座城市,去实地调研中国企业出海现状。

  她们发现,和出海东南亚不同,中国经验在墨西哥失灵了。即使拥有丰富海外经验的人,在墨西哥也会栽了跟头。困难从办理签证开始,到工厂选址、建设工厂、招人、管理团队、寻找客户、寻求利润,可以说链条有多长,坑也一个不落。

  2023年,是中国企业出海元年。柳书琪跟踪企业出海更早,在2021-2022年,她就开始做相关选题,但迫于疫情,当时只能线上聊聊。编辑建议她有机会到实地看看,2023年疫情之后, 柳书琪开始实地走访,她发现,去现场能看到不一样的细节,能挖掘到更精彩的故事。

  A:2022年的时候,我就写过两篇关于中国制造出海的文章(),反响还不错。但那时候是疫情期间,没有机会线下探访,只能打电话和当地企业有关人士、学者和投资人聊一聊。编辑觉得完全可以过去实地看看。2023年4月,我出差去越南待了一周,写了另外一篇封面报道(),反响也不错。所以今年我们预备会有一系列以出海为主题的文章,墨西哥这篇算是打头阵的,这个重任也交到了我身上。另一位作者以秦是经验非常丰富、熟悉跨境电商行业的记者,刚好有美签,我俩就一起去了。

  A:去之前没有充分意识到。在实际走访过程中很多企业都谈到了选址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招工是否顺畅、电力供应是否充足、交通运输是否便利等等。关于如何联系到这些工厂或者工业园区,一方面是我以前写过出海的文章,很多从业者会来加我,靠圈子内打听;如果完全不认识也可以通过公开途径联系,比如企业电话、邮箱、公众号。

  A:我查阅了咨询机构、智库写的有关中国出海墨西哥的报告、商务部发布的投资指南、同行报道和当地工业园区的公众号。在社交媒体上搜关键词,也可以看到很多在墨西哥建厂的人分享视频,他们为了找客户,在当地建立人脉网络,在社交媒体都很活跃,这些不仅能帮助你建立认知,也是潜在采访对象。

  其实朋友提供的是一个接口,有可能你和对方聊完以后,就结束了,这很正常,但有的时候你碰到一个特别热心又聊得来的,他就会帮你主动介绍,或者你主动问一下,这样滚雪球滚下去。在社交媒体上也是这样,我们会把能找到的人都私信一遍,把每天打招呼的次数用完,因为不一定所有人都回复。聊得比较好的,我就会说下个月我会去墨西哥,到时候约着见一面。对于热心肠的采访对象,也不能因为感激就全然放心,对于对方说的话、介绍的人、热心的意图都要加以冷静地识别。如果他们说的都是一个方面的情况,要有意识地去找另一方的视角。

  也有一些不在场的人,比如学者和分析师。我联系了一个墨西哥当地最好大学的终身教授,正好他是中国人,又是研究经济和产业的,我就给他发邮件,邮箱信息一般都会展示在官网。有一个是通过官媒的驻站记者介绍的,同行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不过真正核心的采访还是要靠自己。

  Q:现场有很多非正式采访,这种情况下会提前准备采访提纲,还是临场发挥,如何确定核心问题?

  A:我自己准备了很多个版本的采访提纲,用于针对不同类型的人。但我始终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你在墨西哥现场的经历和感受,即故事性。比如“你为什么要来?”“过来之后做了哪些事情?”“碰到了什么困难?”“有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什么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些问题已经储存到我的大脑里了,不需要打开采访提纲我也可以很自然地往下聊。我和以秦后来也形成了非常好的默契,能够彼此补充、追问。

  A:人们或多或少都有美化自己的倾向,不会100%说实话,尤其是一些服务提供商。

  我的采访风格没有那么犀利,不管他说什么,我都会听完,但我会问“可是我听到的是什么样的”,或者去找其他人采访来佐证他是不是说了真话。比如一个公司说他们做得很好,那我就去找他的客户问。当然不是每一句话都要去验证,只需要挑一些对你有用的话去做验证。

  这也和记者的个人风格有关,有的记者会倾向于“挑衅”式发问,甚至直截了当地质疑受访者的话,受访者会用更大篇幅来解释他的言行,解释之中有时能自圆其说,有时会露出马脚。这对我也很有启发,记者不一定需要很随和,宜人性少一些也没问题。有时候需要一点“真的吗?我不信”。

  还有一种有效的方式是留白。不用害怕沉默,就安静一会儿。采访对象会自然给出更多解释。

  A:本来预计不到两周,但到了之后又有一个当地的选题,就待得久了一些。在这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采访,在墨西哥永远有做不完的采访,只要你想停留在那。甚至有的还没有来得及聊完,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A:如果你一直跟踪中国制造出海的话,就会发现墨西哥是现在除了东南亚以外最热门的候选地。首先东南亚已经相对饱和,成本水涨船高,放眼全球,中东不是一个特别适合投资制造业的土壤,所以就落在墨西哥,尤其是当企业有北美客户的话,它们基本上都要求企业在北美有产能,要么到美国设厂,要么到墨西哥设厂。如果你是企业主,你会选美国还是墨西哥呢?总的来说,墨西哥的成本更加可控,因为它有《美墨加协定》,也就是说这三个国家之间可以相互免税。

  另一方面,现在大家关注到这个话题,是因为特斯拉。特斯拉说要到墨西哥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超级工厂,要求供应商也来,如果你不来,这个订单就不给你了。所以在“特链”的带动下,墨西哥被越来越多人看见。除了特斯拉的影响,还有非常多以北美市场为主的服务业企业,在经历了疫情之后,希望在全球建设一个更有韧性的供应链,分摊风险。很多北美客户会优先考虑采购墨西哥产能,只要你在墨西哥有工厂,他们就愿意做交易,甚至愿意花比中国工厂高30%-50%的报价,着急的时候报价能高出100%。

  所以,投资墨西哥是这几年非常热门的话题,也有很多其他媒体写过,但我们发现没有关于中国企业投资墨西哥的深度文章,都比较蜻蜓点水,因为他们都没有去。实地走访之后,我们才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Q:我们看到稿子里面有很多人物,你们走下来也积累了很多素材,最后如何梳理和确定文章的逻辑?

  A:我们之前写了一个大纲,切入点是“大家为什么要来墨西哥”,也就是前言,先从一个人被派到墨西哥遇到的种种糟心事讲起,但这些问题只是九牛一毛。因为中国企业出海墨西哥普遍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引出来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难还要出海?接着就从宏观层面分析国际形势、全球产业链的变化。

  前两个小标题是以秦写的,后四个小标题是我写的。第一小标题的切入要有场景感、引人入胜,我们就写了当地的中资园区,也是中国企业最多的地方,写了大家在这里的生存现状。第二个小标题就接着讲,既然大家都如此困难,那谁能在这里赚到钱呢?我们就发现服务业在赚钱,比如卖水的、卖文具的、卖盒饭的、做建筑工程的,赚这些工厂的钱。第三个小标题在讲成本结构,拆开来看为什么在这里赚钱如此困难?成本压不下来?第四个小标题讲文化冲突。第五个小标题以欧美、日韩企业作为参照物,讲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哪些短板,加入了比较的视角,也就是回答“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们不可以”的问题。最后一个小标题讲新的发展趋势,因为新的政策风险依然存在,哪怕来了墨西哥,依旧会面对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那么新的趋势就是要关注拉美市场,做好本地化经营。

  这篇素材很多,What层面的内容就已经很丰富了。我觉得首先要想好你的主题和问题是什么,顺着这条线慢慢往下走,可以把素材先放到一边,不要被素材所束缚,去想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哪些方面需要考虑,由浅入深地谈这个问题。

  Q:对于出海报道而言,你觉得在策划、案头、实地走访等方面有什么共性经验吗?

  A:出海是一个宏观话题,首先要从宏观层面理解产业迁移的知识框架,比如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再分配及其成本考量,还有全球产业迁移历史,先从欧美流向日韩、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大陆。除了生产要素因素,现在还要考虑地缘政治,很多中国企业还没有做好充足准备,就不得不去适应新的全球化规则。另一方面是理解一个国家,比如人口结构、GDP、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股市和与中国的贸易关系等。中观层面会落到企业。

  实际上,企业出海会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制造,二是贸易。制造是指工厂出海,要去当地买或者租地建厂房,雇佣人力,属于重资产投入;贸易是把货卖到国外去,比如跨境电商,或者只在当地租一个仓库,做当地生意。

  供应链:供应结构;本地供应商情况、供应价格;中国供应价格、海运价格、运输时间成本

  管理:企业出海负责人(以前是做什么的、企业为什么派他、他自己如何权衡这份工作机会、如何兼顾家庭)、海外团队管理、本地员工管理等

  A:从两年前做中国产业链转移的时候,就基本上建立了初步认知。墨西哥这样的文章属于趋势性话题,没有很强的新闻话题性,但平时需要跟着新闻走。从新闻可以看到公司的动态,比如某公司在海外受到查税罚款、某企业出海建厂,平时就关注一些公司,从细小的新闻去挖掘,多和行业内的人交流,随时掌握一手信息,汇聚起来就成了趋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