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123-4567

主页 > 案例中心 > 合作案例

企业家成功背后的七个共同特质
日期:2024年08月28日    来源:网络

  在充满变革的时代,一代又一代企业家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他们的奋斗、思考和创新,不仅推动着一个公司乃至一个行业的发展,更影响着产业乃至经济体的发展轨迹。

  今天分享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一篇文章节选。他曾经采访过包括冯仑、王小川、张文中、王中军等众多长江校友在内的知名企业家,畅谈他们心路历程和企业发展轨迹,尝试探索他们把企业做成功的内在要素,看看他们身上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去模仿、去学习。

  正如他在文中所说,“尽管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昨天的经验不一定能完整搬到今天,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复制另一个人的成功或者经历,但从这些经历、人生中抽象出来的东西是值得借鉴的。”

  大家好,最近我做了一档节目——《酌见》,主要是采访中国的一些著名企业家,冯仑、王小川、王中军、王传福、李宁、陈东升、张文中、刘永好等等。其实我做这样的采访节目,并不是自己想当主持人或者想通过采访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个人名声,实际上我是希望通过采访这些企业家朋友,来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发掘他们的内心世界,探索他们把企业做成功的内在要素,看看他们身上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去模仿、去学习。

  提到这些企业大佬,大家往往会觉得他们都特别高高在上,觉得这些大佬就是在和老百姓非常遥远的世界里,甚至还会有一些传闻说一些大佬过着奢侈的生活,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暴发户,让老百姓对企业家的印象产生了偏差。

  其实,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是在某一领域中,为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他们心中自有一份家国情怀,有一份不断向前推动中国发展的热情。暴发户并不算是企业家,我们也不要把过去几十年的暴发户,或者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最后赚了钱的人等同于企业家。我这次邀请对话的这些企业家,基本都是在某一个领域中做得比较极致的人物,我也特别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对话,增加企业家和老百姓之间的互相了解,让老百姓对企业家多一份欣赏与信任。

  当然,这样的采访或许也能够给年轻一代创业者提供一点营养或者经验,让他们做事情的时候更容易取得成功。尽管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昨天的经验不一定能完整搬到今天,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复制另一个人的成功或者经历,但从这些经历、人生中抽象出来的东西是值得借鉴的。

  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而是善于总结。比如动物就是模仿,小老虎看着大老虎怎么捕食动物,它就学会了,小鸡看着母鸡怎么寻找食物,它也学会了。但动物不会总结,人类则非常善于总结,不管是归纳也好,演绎也好,即使没有语言,我们内心也会得到某种感悟和直觉,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原来事情可以这么做。所以《酌见》里的对谈,或许就可以提炼、总结出很多共性的东西,让广大观众或者创业者们有所获益。

  我是搞教育的,在我采访的过程中,我最关注的就是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对此我做了两个总结:

  这也符合我原来的一些预判,一个人的成长主要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外部就是你生长在什么时代,时代决定了你能够干成什么,比如在战争时期,你更有可能变成将军。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个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发展机会,这样的机会不是我们个人能创造的,包括我今天提到的这些企业家,他们之所以做企业能够成功,也是跟这个时代的脉搏连在一起的,是时代的发展给了他们发展的机会。我从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北大当老师,出来做培训班,最后做成了新东方,一直做到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整个大环境给予了我这样的人这样的机会。而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尊重这样的大环境,要继续维持这样一个对每个人的发展都有利的大环境的存在和发展。

  毫无疑问,一个国家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给出机会的。在80年代初,百废俱兴,中国从一个很贫困、个人几乎没有什么机会的国家,突然变成了一个所有人都面对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一个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更多财富和个人地位的社会。在某种意义上,最初的这一代企业家所做的是填补空白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候,中国没有民营企业。

  后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商业模型也发生了很多改变,给年轻人带来了更多机会。固守原有商业模式的人会不断被科技、互联网、人工智能冲击,新的商业模式也在这其中不断涌现。

  由于不同人群的分类和需求,也随之派生出来不同的商业体,比如阿里巴巴、京东和拼多多,人们口味的改变也激发了大的商业模式的产生,比如原来中国人不喝咖啡,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国跟西方的接触越来越多,中国人就由喝茶转变为喝咖啡了,所以星巴克遍布全中国,后来也就有了瑞幸咖啡等等的本土咖啡。

  社会和科技的变化会给每个人带来更好的机会,当然你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是你的事情。

  第一批是线年代就开始做企业,包括冯仑、刘永好、曹德旺、任正非、宗庆后、王石、柳传志等等;

  第二批叫92派,就是南巡讲话以后出来下海的一大批人,比如陈东升、张文中、王传福,某种意义上我也算是92派,因为我是1991年就从北大出来了;

  第三批则是最早跟互联网相关的那批人,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张朝阳、马云、马化腾、丁磊等等,这一批人跟互联网相关,但又比较早期;

  第四批就现在正在兴起的各种商业模式和互联网所催生的产业升级换代改造的一批人,比如王小川、王兴、张一鸣、程维等等就属于年轻一代,这一批企业都是在2000年甚至2010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每一代企业家都有不同的特点,但大家都是在不同的领域里奋斗,比如我采访的八个人里,冯仑是做房地产的,王中军是做电影的,刘永好是做饲料起家的,陈东升是做拍卖和保险的,张文中做的是物美零售,李宁从体育冠军变成了做李宁体育品牌的,王传福是做电池的,后来做成了比亚迪,王小川属于新一代科技公司,做了搜狗。所以,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带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机会,但能不能抓住机会,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了。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民营企业或者中国的企业家,在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繁荣,包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发展环境中都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无论是那些成功的企业家,还是后来失败的企业家,他们都为中国的商业和企业的繁荣,为中国的发展做过很大的贡献。

  我曾经看过一个数据,中国注册的公司,在一年之内倒闭的达到了80%,剩下的20%的企业大部分也在两三年之内就倒下了,真正经过了十年还能留下的企业据说只有2%左右,到了20年还能留下来的连1%都不到。

  但不管个别的企业是发展还是衰退,都挡不住中国的发展和前行,所以中国每年的GDP增长,其实跟中国无数企业家、创业者不断的努力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之所以做《酌见》,确实还是带着某种使命感,我希望能让大家更了解中国企业家,也更了解这些企业家的人生历程。

  前面提到,每个人的发展和大环境、个人特质有关,我们都面临着不同的时代环境,所以我更想跳出时代环境本身去谈谈我从这些企业家身上看到的一些重要的特质。

  首先我觉得所有我认识的这些企业家,他们都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质——好学钻研。

  所以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一个好学的人吗?你是一个喜欢钻研的人吗?冯仑是做房地产的,但冯仑在中学时代就读完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还读了大量哲学、历史著作。王中军当时作为部队子弟进入部队,原则上他可以不学,但他依然继续读书、写通讯,帮着做漫画等等,这些都是好学钻研的表现。

  大家一直以为刘永好是个农民,其实刘永好虽然住在小县城里,但他的父母亲其实都是知识分子,他母亲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他父亲曾经是地下党员,他们兄弟四个在父亲的带领下,从初中就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无线年的时候就造出了音箱和无线电,他们最初想干的一件事就是做无线电音箱,甚至他们还组装了可以算是中国比较早的第一代电视机,当时还没到1980年,所以他们没有机会上大学,但后来兄弟四个也都补齐了大学的学科,所以好学精神特别重要。

  陈东升在中学阶段就一直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心中充满了志向,而且不断学习,保持成绩第一,否则他最后不可能考进武汉大学。

  张文中生长在东北的黑土地上,他在初中高中就对数学极其感兴趣,后来听到了陈景润的故事,他就一心想学数学,最后考到了南开大学数学系。

  王传福跟我一样是农村出身,在初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去世了,他靠着兄弟姐妹的帮助度过了生活的难关,最后好不容易上了高中。在高中的时候他也特别好学,最后考到了今天的中南大学,最后一个偶然把他分配到了电池专业,他就一头钻研进去了,对电池的研究研发产生了极大的感兴趣,他大学毕业后还跑到北京中科院继续搞电池研究,直接奠定了后来做比亚迪的基础。

  王小川就更不用说,清华大学毕业,父母也是知识分子,从小智商就特别高,任何考试轻轻松松就能考第一名。我问他那是真的脑袋聪明吗?脑袋聪明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他也足够努力。

  我分析了我周围的成功人士,不管这个成功人士在表面上看起来是随和还是果断,他们内在的个性和性格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有着坚韧、果断、自信的一面。我觉得一个人想要成功,性格中一定要有这一面,首先要相信自己能够做成事情,其次是遇到困难、挫折决不罢休。我可以不理睬小事情,也可以不理睬别人对我的伤害,但我不能随便放弃我想做的事情。包括我采访的这些人的个性中,都有着坚韧、果断和自信的一面,当然随着人生经历的积累,这种特征也会越来越明显。

  比如冯仑和他的“万通六君子”去海南、北京做房地产的时候,这中间会遇到多少困难,各种各样的敲诈,各种各样不规范的运作,但他们还是坚持做下来了,按照冯仑的说法,北京朝阳CBD一半的建筑都是他们这六兄弟建起来的。

  王中军如今做出了很多中国人民喜爱的电影,虽然如今电影依然是一个很艰难的产业,华谊兄弟仍然面临着很多艰难,但他们依然坚韧不拔,始终相信自己能把事情给做成。

  刘永好当初为了把鹌鹑蛋卖出去跑破了十几双鞋,骑着自行车走了几百公里,后来为了把猪饲料卖出去,又各种求爹爹拜奶奶,但他绝不放弃。

  陈东升做拍卖,在当时的国家政策下,个人注册拍卖公司和保险公司是难上加难的,但他为了一张执照,一等就是五年,坚决不放弃。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李宁在鸟巢上空走了一大圈,当时他的腰腿其实都已经很受伤了,他完全是靠意志力优雅地走出了这么一圈,他也真的是摸爬滚打了无数次,才最后做出了李宁这个企业。

  张文中做物美,当时中国还没有零售企业,物美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家大型零售,比家乐福、沃尔玛来中国要早很多,当然张文中主要是在国外学习的时候看到了沃尔玛的模式,回来做了一个模仿,就像阿里巴巴看到了eBay的模式,后来做了一个模仿。中国的商业起步比较晚,所以大量商业和企业都是先向国外学习开始的。要做成零售是非常难的,过程中张文中还被人冤枉,被错误地判了刑,在监狱里蹲了七年,直到后来最高法院宣判张文中无罪。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人的精神早就崩溃了,但他从来不去计较,内心也不产生任何怨恨,出来后就是一心一意把物美做好。现在他做的在线O模式“多点”,算是做了非常好的商业模型的探索。

  王传福一开始做的是电池,后来他要做汽车的时候,全体股东、董事都反对,没有一个人觉得他能够做成,反而是巴菲特看上他了,对比亚迪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投资支持。比亚迪刚开始做汽车的时候,质量确实也不是很好,但今天的比亚迪电动汽车,从外形设计到内在功能,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王小川做搜狗,他的老板张朝阳也一直反对,但他想尽各种办法绕着圈,最后把搜狗做成了,包括伴随而来的各种各样的新产品,到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还在用,比如搜狗输入法等等。从他们身上可以总结出来,这些人的性格里都有一种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特质,而且他们对自己能把事情做成有着一份充分的自信。

  什么叫纵身一跃?当你无法对前景做清楚的判断,又非常想去做那件事情的时候,你只会产生两种选择,一个是退缩放弃,一个是纵身一跃。

  其实我们人生中有很多事情都算是纵身一跃,只不过你跃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比如你辞职以后去创业,是不是纵身一跃?你跟一个人结婚某种意义上也是纵身一跃,因为你并不知道你跟ta结婚以后,你的生活到底会变得更糟糕,还是会变得更幸福。

  所谓纵身一跃,就是人身上会产生一种勇气,这种勇气使你敢于放弃自己的舒适区,敢于放弃你原来所得到的东西,并且愿意从零开始。

  我从北大出来也算是纵身一跃,因为我在北大过着很好的日子,天天到图书馆看看书,拿着学校的薪酬,北大校园也很美丽,但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会消耗掉我的生命,所以我最终从北大辞职了,纵身一跃出来办了一个小小的培训机构,这就是新东方的雏形。

  冯仑在做房地产之前,实际上是在国家政府机关工作,包括陈东升、张文中在当时都已经是处级和局级干部了。那时候是90年代初,如果他们继续在政府系统,说不定他们现在都已经是省长或者省委书记了。刘永好和我一样,他原来是一个学校的老师,最后纵身一跃出来做了猪饲料。王中军本来在美国好好待着,纵身一跃回来做了广告公司,最后做了华谊兄弟电影公司。王传福当时被中科院派到深圳创办一个跟电池相关的公司,但他去了以后发现,这种层层叠叠的管理结构所带来的效率低下,让他感觉即使他想把事业做好,也看不到太多前景,所以他毅然决然辞职,最后从一块电池开始,做成了今天的比亚迪。

  他们认准的事情有两个特点,第一,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第二,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能带来更好的发展。

  到今天为止,冯仑依然在为人类未来更美好的居住空间不断策划,王中军依然认为自己能拍出影响人们生活的电影,刘永好依然认为他做的现代农业会给中国广大的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和幸福,陈东升一直认为自己做拍卖能够提升世界上各种艺术品的流通和艺术品的价值,而泰康保险和泰康养老则能为更多人民提供生活的保险以及生命的支撑。

  张文中做线上线下的零售,他一直认为他能把最好的、老百姓日常需要的产品放到老百姓的手中。李宁一直认为以民族元素为核心做出来的体育产品,最后一定能从产品质量到设计上做得更好。王传福做的电池、电动汽车,都是在中国科技的发展中间越来越占有一席之地,极有可能有一天他就变成了汽车发展的领头羊。王小川做的搜狗等等这种核心高科技产品就更不用说。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做的是好事。那种从内心就不认可自己做的事情,或者只是为了投机取巧发点财去做的事情,一般是不可长久的。真正的中国企业家身上都会有很强大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会推动他们不断创新,不断想要提供更好的产品,不断想要去解决老百姓生命中、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不断想要让老百姓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这种使命感、这种认准了事情的坚持,是他们成功的一大要素。

  每个人都想发财,每个人都希望做出更好的企业,但为什么有的人做到了,有的人做不到?

  因为确实有些人有非常好的商业头脑,比如在中国房地产刚开始风起云涌的时候,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做房地产,但冯仑和他的“万通六君子”就毅然决然投入到了房地产开发中。在中国当初还没有私人电影公司的时候,王中军就看准了,觉得私人电影公司未来一定是发展的主流,而且私人电影公司才更能拍出来老百姓喜欢的电影,所以他毅然决然把自己做广告公司所赚的一点钱,全部投入到了电影公司中去,最后真的带领华谊兄弟拍出了很多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电影。

  刘永好就更加敏锐了,当老百姓觉得鹌鹑蛋有营养的时候,他们四兄弟就迅速养了鹌鹑,连自己的宿舍、房间里都养了鹌鹑,带动了整个成都地区的鹌鹑大养殖,等到每个人都在养鹌鹑的时候,他们又敏锐地意识到再养鹌鹑最后就会市场过剩,他们告诉老百姓不要养鹌鹑了,自己也首先停止了养鹌鹑。紧接着他又跑去了一趟深圳,看到很多大汽车在拉猪饲料,他就发现养猪和猪饲料是一个重大的商业机会,他立刻回来把所有的钱都投到了猪饲料的生产过程中。

  张文中本来是做系统软件的,并不是做生意的,他做了POS软件以后,他希望商店能够用这个软件,结果北京市没有一家机构用他的东西,结果他一生气就想到了自己在美国参观过的沃尔玛商场,他想我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商场呢?结果他把自己的收入全部投入以后,就做了今天的物美。

  王传福的比亚迪电池在香港上市后,他觉得电池跟汽车的结合一定是汽车工业的未来,所以他把当时的秦川汽车公司买下来,没有一个人同意这个决定,但他坚决要买,结果比亚迪的股票掉了1/3。但如今,比亚迪的股票是当初的上百倍,而这就来源于他对商业的敏锐性和判断。

  汉城奥运会的时候,本来大家都希望李宁能拿很多奖牌,结果没拿到。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回到了北京机场,四年前他得了冠军回来的时候,万民欢腾欢迎中国英雄,四年后他没有拿到金牌,没有一个人理他。我问他,你对人性失望吗?他说当然失望。因为这就是人性,你成功了,大家拼命赞扬你,你失败了,大家拼命踩你。

  但他对自己并没有失望,他从零做起了李宁体育品牌。一个运动员,没有任何商业经验,最后做成了著名的李宁品牌,这也算是一种敏锐的商业头脑。大家都知道,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世界冠军,很多都从此就销声匿迹了,像李宁这样由冠化为商业精英的人,其实并不多。

  第六点,这些企业家的成功还有一个要素,就是他们面对失败和危机的时候,真的无所畏惧,绝不放弃。

  刘永好四兄弟养鹌鹑,结果被一个骗子公司开的假支票骗了,四兄弟在河边都想一起跳河从此了断了,因为他们的钱是借的,在这种困境下,他们最终忍一忍,没放弃,最后走出来了。

  王传福做汽车,前几年设计不出好的汽车,比亚迪汽车刚开始的质量也不行,公司一再缺钱,一再出问题,但坚持下来就有了今天的比亚迪汽车。

  李宁刚开始的时候,服装很好卖,但随着世界体育产业的兴起,那么多竞争,有一段时间,李宁的服装卖得越来越差,但今天的李宁又重新奋发,把中国元素融入到李宁服装中去,但这过程中又经历了多少次生生死死。

  也就是说,他们知道自己是能赚钱的,但他们更愿意把利益让出去,让给自己的合伙人,让给自己的合作伙伴,让给自己的员工,让给客户等等。这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没有一个部下愿意跟自私自利的老板干活,也没有一个部下愿意跟斤斤计较的、有了利益就自己先抢夺的老板干活,大多数人都愿意跟随有难同当、有福共享的领导。

  我觉得这七个特质特别重要,好学钻研的精神、性格的坚韧不拔和果断自信、面对失败和危机的无所畏惧和绝不放弃、愿意纵身一跃迎接未知的魄力、对于认准的事情的坚定不移、比较灵活的商业头脑,以及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使企业能够得到完整的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